滚烫的杀青锅热气蒸腾,一捧鲜嫩的茶青倾入,“滋啦”声骤响,浓郁青草气瞬间升腾弥漫……在仲恺高新区潼侨镇的潼侨绿茶老茶厂内,负责人吴远波双臂在近280摄氏度高温的铁锅中翻飞,手掌精准感知着火候的微妙变化。鲜叶在他手中抖撒、翻动,青涩气渐褪。“这道火候,去尽了青草味,茶底才醇厚。”吴远波专注的神情,无声诉说着对传统制茶技艺的坚守。他肩头承载的股指配资资讯网,不仅是一锅新茶,更是潼侨绿茶近六十年的归侨记忆与守护惠州本土茶品牌的重任。
古法精制成就金字招牌
潼侨绿茶,是许多老惠州人舌尖上的记忆。1966年底,为安置东南亚归侨,当地设立了潼湖华侨农场。次年,农场便开发了一个茶场,种下了惠州“第一垄国营茶”。潼侨绿茶一度辉煌,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达到顶峰,当时茶园面积达2000亩,茶厂职工最多时有三四百人。潼侨绿茶还曾大量销往香港,出口日本,成为创汇产品。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,潼侨绿茶独占市场,广为人知,一度成为“惠州茶”的代名词。
潼侨绿茶的独特风味,源于其优良品种与生态滋养。农场的茶树,均从全国各地引进优良树种,如水仙、梅占、黄旦等,这些优质品种形成天然拼配,加之采用生态种植模式,不施化肥农药,而是施用花生麸等有机肥,造就了潼侨绿茶醇、甘、滑、香的特点,还带有独特的蛋黄香、绿豆香等。
潼侨绿茶的制作极具匠心。清晨时分,茶农们便开始采摘,精准采撷一芽二叶、三叶的鲜嫩茶叶;随后,鲜叶在竹筛上静静“呼吸”,散去青涩,悄然酝酿内质;接着,用柴火猛攻,让铁锅变得滚烫,通过焖抖结合的手法,散尽茶叶的青草气;之后静置,散去茶叶的燥热与余火;再由师傅们双臂贯注全身之力,在篾片上推揉茶团,使叶片卷曲成紧结的条索。紧接着,便是解块、初炒、筛茶等工序……每一步都需要十足的耐性与专注,全凭师傅对季节、时辰、茶性的精准拿捏。
“我们还有一道独门秘技,叫‘车色’。”吴远波介绍道,茶叶在密封滚筒中相互打磨,褪去浮华,塑成紧细如“纸炮引”般的独特条索,色泽转为标志性的灰绿,香气与滋味也愈发醇厚。
正是这份精益求精的匠心,让潼侨绿茶赢得了市场的持续青睐与众多忠实“茶粉”。每年清明前后春茶上市,便供不应求。许多早年迁居香港乃至远赴海外的侨胞及后代,总会委托亲友代购或邮寄这份魂牵梦萦的家乡味道。
乘势而上焕发时代生机
步入潼侨绿茶茶园,满目葱茏。山坡上,树龄逾60年的老茶树枝繁叶茂,生机勃勃。微风过处,茶浪轻涌,清新茶香沁人心脾。
然而,潼侨绿茶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也历经了浮沉。上世纪80年代开始,受工业发展热潮的影响,潼侨绿茶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减,如今仅约200亩,年产干茶3000多斤。不过,一代代茶人始终坚守,坚持传承潼侨绿茶制作技艺,努力维持其上乘品质,使得潼侨绿茶的品牌知名度并未减退。
近些年,随着人们对本土特色农产品的关注度不断提升,乡村振兴战略稳步推进,潼侨绿茶乘着“百千万工程”建设的热潮,再次焕发出新的生机。
在当地政府的统筹与大力支持下,潼侨绿茶以“企业+基地+村民”产业发展模式扩大种植面积,同时,茶厂积极行动起来,一方面,升级茶叶包装、加强品牌宣传,让潼侨绿茶以更时尚、更高档的姿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;另一方面,集中力量研发新产品,所制的红茶也得到了市场的认可。
作为传承者与开拓者,吴远波多年来足迹遍布福建、云南等全国知名茶区,潜心学习,博采众长,不断精进制茶技艺。今年,他创新研发出了茉莉绿茶、“东方美人”乌龙茶等新品。在不久前举办的广东省名优茶质量评价活动中,潼侨绿茶、“东方美人”乌龙茶斩获最高级别的七星级奖项,潼侨红茶荣获六星级奖项,这无疑是对潼侨绿茶品质与创新的高度肯定。
对于未来,吴远波心中蓝图清晰。如今,潼侨绿茶厂已成为当地重要的中小学茶文化教育基地。潼侨绿茶制作技艺也正在申报非遗项目,他期盼着这项技艺能得到系统传承。未来,茶厂计划建立一个集非遗传承、文化体验、研学教育于一体的茶文化基地,深度融入当地“侨”文旅产业,充分利用潼侨绿茶品牌,扩张茶产业绿色版图,带动更多群众增收致富,让潼侨绿茶这一侨乡瑰宝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。
文字:陈春惠 韩昭仪
图片:杨建业股指配资资讯网
辉煌优配下载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